同城附近100元_400元4个小时快餐电话_附近找小组联系方式

系情总览
系情总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情总览

资源与环境系开设工程造价、环境工程技术、智能水务管理、园林工程技术、水文与水资源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7个专业,涵盖土木建筑、水利、资源环境与安全3个专业大类。拥有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给排水工程技术,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1工程造价,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专业2智能水务管理和给排水工程技术。

教师团队优质卓越

资源与环境系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9人(10.98%),副教授43人(52.44%);博士4人(4.88%),硕士79人(96.34%);双师型教师比例98%。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农林水工会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新技术研发中心1个,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1个。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全国水利职教新星3人。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课程建设: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1个,全国水利教育协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个,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个。参与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2个。

教材建设:主编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10部。

教科研课题: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12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5项;承担横向课题8项。

专利研发: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15项,计算机软著4项,专利转化2项。

教师获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育人效果显著提升

资源与环境系先后培养各类人才11000余人,现有在校生1900余人。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为100%,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553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12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学生参加教育部、人社部、教育厅主办的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学生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获银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将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参加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金奖1项;参加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斐然。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银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一项,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0项;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铜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银奖5项;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助乡村志愿团入选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两支团队入选调研山东”——2024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实训条件先进齐全

资源与环境系建有教科研实验实训室28个,包括智能水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景观设计虚拟仿真(VR)中心、水生态修复技术实训中心、水力学实训室、花艺设计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植物组培快繁实训室、建筑水暖设备安装实训室、水处理综合实训室、化学分析实训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园林实训场等,资产总值2500余万元。

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2个,形成具有衔接生产、衔接技术、衔接岗位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资源与环境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北控水务集团、绿之缘环境集团、日照市园林环卫集团等二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与北控水务集团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北控水务集团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北控水务产业学院为例》成功入选2022 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秀典型案例。加入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获共同体2024年特别贡献奖。校地联动,共建2个市级科研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资源与环境系以服务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目标,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树立立德树人为本、产教融合为基、双师素质为要、共同协作为道的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引领,以深化机制改革为保障,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面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